讓寶寶盡情的動手、動腳!

這樣的場景你一定很熟悉吧!小寶寶躺在床上扭啊扭的,一會兒揮揮手,一會兒抬抬腳,一下啃啃「小雞腿」,一下嚐嚐「香香腳」。這時期寶寶,可以自己身體為主的活動,如吸吮拇指和揮動手臂等,察覺自己的身體運作範圍。
這時,寶寶白天的清醒時間可能已增加到十個小時了,好動的嬰兒在這清醒時間大都很不安分,仰躺時雙手在頭邊畫圈,兩腿像在騎腳踏車似的,身體喜歡左右轉動,想要將擺動的手放到嘴裡,也總要瞄準好幾次才能順利的吃到大拇指。
所以,「活動」是寶寶很重要的發洩與運動,請盡量讓寶寶的手臂可自由活動,不要用衣物過度的束縛,也不要讓寶寶的身體動作有所阻礙。自由,對於寶寶的體格發展、心情,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寶寶未來對整個世界的觀感呢!

 
 
  這是我的手!~談嬰兒的自我意識  
 
    人的一生當中,最常用的字眼大概就是「我」了。從很具體的:「我的手手流血了」,有一點複雜的:「我不想吃東西」,到各種抽象的感覺:「我很快樂」、「我心裡很難過」,相對於所處的環境,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知覺到自己和周遭的分野,可以描述自己的行為、心理狀態。 

  那麼小寶寶呢?在還沒有學會說話之前,他就懂得什麼叫做「我」嗎?他會區分「你的...」和「我的...」之間的不同嗎? 

藉由與外界互動來認識自我 
  「我」這個概念,是相對於外界事物而產生的。簡單的說,在眾多意識匯成的河流之中,我們畫了一道界線,其中一部分叫做自我意識,就是跟「我」有關的;另外一部分則稱作外界、別人。因此,自我意識和外界環境必須是同時存在的。有「別人」作為對比,才能區分出所謂的「我」。 

  同樣的,嬰兒的自我意識發展,也是要以自己與他人或外界環境互動的經驗作為根基。這類經驗包括:嬰兒作為一個主體時,別人被他的動作所引發的反應,以及他自身動作時所產生的知覺等。 

 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,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他的意識好像和媽媽是黏在一塊兒,尚未分化的。但是漸漸地,寶寶曉得他有自己單獨的需要,而且必須要求另一個人來滿足他,這可說是自我意識的萌芽。每次寶寶哭鬧、媽媽回來安撫的過程,都能使寶寶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,自己是動作的引發者,獨立且對別人有影響力。 

身體動作的經驗 
  另外,自我意識中一個最基本的面向,就是先學會覺察自己的身體,知道自己的身體範圍到哪裡。兩、三個月大的寶寶,就常會盯著自己的手,還不時翻來覆去地動動看,像是有了天大的發現:「這是我的手耶!」當他自身在動作時,動作本身會帶給他一些不一樣的感覺,這樣子的連結,將使寶寶知道自己感覺的變化是由動作造成的,而動作又是由自己做到的,因而曉得自己有力量、是一個主體。比方說,寶寶在爬行時,肚子的摩擦、四肢肌肉的拉扯、手掌及膝蓋的觸覺等,都會帶給他不同的知覺感受,這些都將建構起寶寶的自我意識。 

  自身動作不但會產生主觀知覺的改變,甚至連外界的物體也因此而有了客觀的變化。例如,寶寶用手去打搖鈴,搖鈴就會發出聲音,或滾到床的另一邊。這些和自身及外界有相連性的動作,都可以讓寶寶更瞭解「我」和外面事物的區隔。 

  總之,在一歲之前,嬰兒對「我」的知識的學習,主要來自於他的種種動作所引發的反應或改變。照顧他的大人、他身邊可觸及的東西,甚至是他自己內部身體肌肉的回饋,都可以讓嬰兒的「我」概念更清晰,累積更豐富的訊息。 

讓寶寶以自己的方式接觸周遭 
  因此,在安全的範圍內,儘量讓寶寶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觸周遭的一切。他對這個世界認識得愈多,對自己的瞭解也就愈多!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*小彩媽媽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