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力是進入語言發展的敲門磚

如果一陣強風將門「碰」的關上時,你家寶寶會如何反應?應該是受到驚嚇而哇哇大哭吧!
其實,在懷孕時,胎兒的聽覺系統就已經發展了,出生後,不但聽得到聲音,還能分辨聲音的高低、頻率。不滿一個月的寶寶就已經可以認出媽媽的聲音,而且對其情有獨鍾。到了3、4個月大時,更可以轉頭去找尋發聲的物體了。
由於聽力與語言發展密切相關,所以平時要多留意寶寶對聲音的反應,有突發的特殊聲響,可以觀察寶寶的神態表情。一旦發現寶寶對於聲音過份不敏感時,務必及早到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,確定是否有聽力問題。
平時,你可以利用柔和的音樂來促進寶寶的音感和聽力發展。試著在他的左耳或者右耳邊說話,讓他感覺不同方向的聲源,藉此幫助寶寶發展自我位置的感知能力。多和他說話,用誇張的語調、豐富的抑揚頓挫,他會相當著迷的!

 
 
  看,寶寶在「聽」呢!  
 
  新生兒聽覺雖敏感,但不必靜音 
聽覺是最早發展、同時也是出生後發展最完備的能力。爸爸媽媽可以觀察到:寶寶吸奶時如果聽見特殊聲響(如開門、電話鈴聲),可能會暫停吸吮;若有救護車急駛而過,發出巨大鳴笛聲,更會讓未滿3個月的寶寶皺眉、甚至「嚇一跳」而出現手臂急速張開再內縮的驚嚇反應。但這不代表寶寶應該處在極度安靜的環境裡,因為他早已習慣羊水裡的背景雜音,大人的輕聲細語並不是那麼容易吵醒他。一般來說,大於60分貝正常說話音量的聲響,才會促發驚嚇反應。 

隨著頭頸開始有力,3個月左右的寶寶聽見感興趣的聲音,會轉頭注視發聲來源。爸媽可以先拿個有聲玩具在寶寶眼前逗弄,確定掌握他的注意力後,再慢慢移動,就能觀察到他「聽音追視」的能力。不過,超過70分貝的聲響會傷害聽力,爸媽提供有聲玩具時,切莫太靠近寶寶的耳朵,音量也不能太大。 

聽力是進入語言發展的敲門磚 
雖然新生兒的聽力與大人一般,但聽覺中樞才正要發育,需要透過外界聲音刺激,讓腦部神經彼此產生連結,藉此瞭解各種聲音的意義——尤其是語言。2~3個月的寶寶開始學習用唇齒發出各種聲音(如:ㄇㄚㄇㄚ),滿4個月之後更是整天嘰嘰咕咕,甚至咯咯地笑出聲音。當爸媽看著他說話時,他會認真地注視大人的臉,學習說話的唇形、音調和表情。很快地,他們便能掌握交談時一來一往的原則,爸媽說一句、他們也咿咿呀呀回一句。 

半歲左右,如果喊他名字,大部分的寶寶都有反應,甚至會轉頭看是誰在叫他。這表示寶寶不但聽得見聲音,認知上還能辨別聲源的方向。不過聽力嚴重受損的孩子,由於得不到聽覺回饋,7個月以後發出的聲音便會慢慢減少,連帶地也影響語言的學習。 

1個月大的寶寶可以分辨所有的音素,但在10個月以後,寶寶只能區辨母語需要用的音,這是因為大腦知道其他音素不是寶寶生存所需使然。這時寶寶不但會持續發出更多樣的聲音,聽到輕快的音樂時,也會自然地搖動身子「聞樂起舞」。但是,他如果一直用很大的聲量發聲,或者對較細微的對話沒反應,可能是聽覺受損,則需要做進一步檢查。 

豐富聽覺刺激,滿足寶寶的好耳朵 
由於聽覺發展得早,即使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,就可以開始提供他聽覺刺激。感覺到肚裡的寶寶踢腳時,媽媽可以唱唱歌、跟寶寶說說話;寶寶出生後、清醒時,也是爸媽和他互動的好時機,尤其當他哭鬧時,聽到在子宮裡就已經熟悉的媽媽說話聲或溫柔歌唱聲,絕對比什麼安撫都有效。2~3個月後,隨著寶寶對外界愈來愈有反應,播放旋律優美的音樂或用敲擊節奏明顯的樂器跟他玩耍,都是滿足寶寶聽覺刺激的好方法,爸媽可隨著寶寶的年紀增長,持續提供豐富的聽覺饗宴。 

成長放大鏡~新生兒聽力檢測,及早發現及早治療 
以往,爸媽大多等到孩子學說話時才發現問題,常常延誤治療時機。根據統計,千分之1~2的台灣新生兒,有雙側重度聽障,單側中/重度聽障者,則佔千分之3~4,比例其實不低。由於嬰兒的大腦的有相當大的可塑性,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治療,3歲時的聽力,甚至包括語言表達能力,都有機會趕上同齡的孩子。如果爸媽想更快掌握寶寶的聽覺能力,可以在產前或產後衛教時,以350元自費請醫院幫寶寶做聽力檢測。不過,通過也不表示一定沒問題,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是可能受到疾病感染,爸媽依舊得隨時留心觀察。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*小彩媽媽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