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已經會看你的「臉色」了!

你有沒有發現?寶寶會「看臉色」了呢!有時候寶寶過份吵鬧時,如果大聲喝叱時,寶寶可能會突然安靜下來,不敢再造次了。
現在寶寶的確是可以分辨成人的各種表情與聲音,可以瞭解哪些是快樂、生氣、或憤怒的情緒,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進步和能力,可以幫助寶寶在不同情境下學習該出現哪些感受和行動。這年齡孩子,通常有人和他說話時,他都會用喜悅或興奮的表情加以回應,只不過,這時寶寶的動作控制力還不成熟,很容易出現拉人的頭髮、眼鏡或衣服等行為,這時,只要將小手移開就好,無須斥責。
在這時,寶寶已經會模仿你的情緒表達方式了,他會觀察你對人的方式然後複製下來,所以爸爸媽媽不但要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,更要示範好的行為模式,可以教他一些簡單的社交禮節,好比:kissgoodbye、搖手說掰掰、點頭說謝謝,這些都是很基礎的禮貌喔!

 
 
  孩子怎麼解讀他人的行為呢  
 
    人是群居的動物,如何與人適當地互動,擁有社會能力,是一項重要的功課。從嬰兒期起,寶寶就開始學習這項能力,別忘了適時運用智慧和機會教育引導他喔! 

出生~一歲 
  剛下班的爸爸,甫踏進家門,就高興的朝弘弘走去,還向前伸出兩隻手臂;弘弘也即刻轉身面向爸爸,臉上堆著甜甜的笑,高舉兩隻小胖手臂,並且挺高上半身,於是爸爸順當地把弘弘抱個正著。弘弘出生只有幾個月,話也還不會說,但是,不僅能瞭解爸爸「伸出手臂向我走來」代表「要來抱我」的意思,還更厲害地做出了適當的回應,他是怎麼學會的呢? 

靠感覺和動作學到的 
  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(J. Piaget)的認知發展理論,兩歲內幼兒透過「感覺」和「動作」學習。 

  以弘弘來說,打從他出生,只要眼睛睜開,爸爸就會靠過來,伸出兩隻大手把他從胳肢窩下抱起來,摟進懷裏,近距離地露出最慈祥的笑容給弘弘看;弘弘也舒服地被爸爸抱著、逗著,對於「看到爸爸伸手走來→被抱起→被逗弄→覺得很高興」的一連串感覺與動作,學會了「當爸爸伸出兩手向我走來」,就是「要來抱我」了,他也就會有回應,歡迎爸爸的摟抱,與爸爸來個「完美的搭配」。 

  這種「觀察、瞭解別人的行為,給予解釋,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」,就是孩子的「社會能力」(social competence)。 

固定而穩定的照顧與互動 
  一歲內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走,不會說,但是他的社會能力已經開始培養了。 
兒童心理學家一再強調,一個嬰兒若能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、溫暖的關係,長大後會有較好的社會人際關係。而要建立起這種親密關係,照顧者就不可能一下是張三,一下又是李四,一定要是固定的人,才能「日久生情」。 

  另一方面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或行為模式,由固定照顧者照顧嬰兒,有助於嬰兒從固定的行為模式當中學習、培養對行為的解釋,並試著做出適當的回應。此外,身為嬰兒主要、固定的照顧者,也宜盡力維持自己照顧孩子時的沈穩,莫讓情緒起伏太大,或行為乖張多變,增加孩子培養社會能力的難度。 

培養善解人意的小天使 
  專家常強調親子間要有良好的「互動」。寶寶出生後,不可否認地,這「互動」是由大人開始的。大人先有溫柔、善意的對待,寶寶旋即會有甜美、可人的回應,而這又引發大人對他更深的眷顧與疼愛。只要照顧者固定且沈穩,對寶寶發出的訊息又能有即時、溫暖的回應,不「一邊一國,各自表述」,除了大人可以從中享受照顧孩子的最大樂趣之外,孩子也會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小天使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*小彩媽媽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